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

《以生活作為抵抗》計劃日記02:創造可能性



四月底的時候,決定不寫碩士論文了,不是因為 論文,我不能愛你了,這個國家令我分心 XD,而是那段佔領街道的日子,心裡一直在想,總能做點什麼更接近運動的事情吧?而且除了上街遊行抗議跟警察杯杯推擠被水噴或被抬出去,難道真的別無他法了嗎?而經過對一個個人權土地環境經濟政治議題的認識摸索,周圍的朋友夥伴們其實都已經過著好像很激進份子(欸?)的生活一段時間了,透過這些生活實踐與實驗,在看起來失去很多的同時也獲得了很多,於是有了這個計劃,說簡單就這麼簡單,就是想要提出更多的可能性,然後跟更多腦中也有「我可以做什麼?」的夥伴分享。

這將近半年來為了這想法,吃了很多苦頭,當然身邊研究所同學為論文奮鬥也很辛苦,大家想的考慮的,是一樣也不一樣的事情。晚上因緣際會做了一個小小的訪談,原本以為研究生涯就要在幫同學打逐字稿過乾癮(?)的無訪談記錄下結束了,沒想到還是訪到了幾年前曾經參與了一個社區環境藝術計劃的朋友,過程中想起好多事,想起那時候一邊當計劃的小助理,一邊開始上了藝跨所的課,一邊被帶去士林王家,模模糊糊地認識了所謂抗爭現場,當時跟同學手勾著手等警察來的時候,根本連參加抗爭運動到底要付出什麼代價都沒想過,現在回想起來,這些點點滴滴都是潛移默化的累積,變成了這條走得又遠又偏但再也無法回頭的路。

這條路很長很長(覺得:幹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到終點啊),一路上方法路線多得令人困惑混亂,我總得失心很重拘泥於「成敗」,明明也沒被怎麼打過啊,最近看著香港佔中,才驚覺自己的運動傷害一直好不起來是為什麼XD,剛剛一邊吃薯條一邊走路回家,想著訪談的內容,終於有點明白了,真的要講成功不成功,那運動大都是失敗的,抗爭大都是無效的,就跟藝術很像,因為它們從來都不是應該要被拿來計算商品邏輯下的「有效性」,而是創造「可能性」的東西啊。

從社區到學校,從藝術到社會,大家各自努力,我們路上相堵誒丟啦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